-
內蒙古做實造林碳匯
截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林草濕碳儲量穩定在105.38億噸以上,年碳匯量1.1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居全國第一 為此,內蒙古各地與企業合作,根據林地實際情況,定制解決方案、梳理標準化數據采集清單和操作指南、豐富技術手段、創新收益分配方式,有效解決碳匯項目開發瓶頸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8月1日,由阿爾山市木林森育苗造林有限公司開發的阿爾山市杜
2025-08-28 點將科技 14
-
生態系統碳匯如何監測核算
1、碳匯是什么碳匯,是大氣圈中的二氧化碳轉移到其他地球圈層碳庫的過程,具有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一般來說,以森林為代表的陸地生態系統是生物圈碳庫,海洋是水圈碳庫,以巖溶為代表的特殊地質地貌是巖石圈碳庫。生態系統碳匯過程 森林碳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碳庫,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
2025-03-27 點將科技 15
-
算出中國碳家底,從此國際談判我們有了底氣
作為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系教授,樸世龍的重點研究方向是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中的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等。碳循環,指的是碳元素在地球上的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以及水圈中不斷循環交換的過程。這個循環過程,是地球能維持一個適宜動植物生長活動溫度的關鍵。一般來說,科學家們在評估人類活動所造成的碳排放對地球的影響時,會重點參考全球“四大碳庫”的數值--即大氣碳庫
2024-12-26 點將科技 82
-
碳源和碳匯監測
碳源和碳匯監測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手段。碳源指的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而碳匯則是指吸收和儲存這些氣體的自然或人為系統。碳源和碳匯的監測對于理解和管理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碳源監測 碳源監測主要通過地基傳感器和碳衛星進行。地基傳感器可以直觀獲取高精度的氣體濃度信息,全球大約有一百個站點用于此目的。碳衛星則利用二氧化碳在近紅外和短波紅外波段的吸收特
2024-12-18 點將科技 505
-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解決中國的問題,提出解決人類問題的中國方案,要堅持中國人的世界觀、方法論◇大力推動我國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為共建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更大貢獻;同時,傳統能源逐步退出必須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我們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不能“碳沖鋒”,也不能“運動式減碳”,要確保減排成本和效益達到最優,不斷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筑牢人民幸福安康的現實保障 在2023年
2024-10-25 點將科技 61
-
雙碳監測技術方案
概述:碳源碳匯監測是指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對溫室氣體的排放和吸收情況進行測量和評估的過程。這一過程對于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碳源碳匯監測的核心在于獲取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環境中濃度以及生態系統碳匯狀況等信息。這些數據可以通過綜合觀測、數值模擬和統計分析等方法獲得,以服務于氣候變化研究和管理工作。在具體實施中,碳源碳匯監測包括多個方面:DJ-6217 強制擴散式土壤碳通量監測系統使用
2024-10-18 點將科技 179
-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加快構建 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的通知
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建立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全面轉型新機制,加快構建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以下簡稱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制定本工作方案。一、總體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
2024-08-09 點將科技 84
-
從中國湖線空間格局看陸地碳匯有限和碳排放增加
背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風險,實現2015年《巴黎協定》目標,中國政府鄭重承諾2030年實現碳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率預計將從20 %增加到25 %,森林蓄積量將從4500萬立方米增加到60億立方米。為了實現中國的目標,國內正在推動全面的綠色轉型,并正在構建一個基于清潔、高效、綠色和安全的現代質量管理體系。中國政府旨在通過碳捕獲技術和植樹造林來平衡
2024-06-14 點將科技 113